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我心目中的“百年名校”  >> 正文

王乔:全面深化教育事业改革,着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

发布时间:2014-05-06 00:00:00
――在九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报告
校长 王乔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过去三年的工作和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并就如何做好2014年工作提出具体意见,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请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1-2013年学校工作的回顾

  2011-2013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快速推进的三年,是学校充实内涵、创新发展的三年,是学校全面做强、彰显特色的三年,全校师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党委、校行政的带领下,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取得了突出业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目标更加明确,“百年名校”江财梦日益深入人心。下面,我对学校过去三年的工作作一简要回顾。

  (一)办学平台更加广阔。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校成功跻身“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获经费资助1.31亿元。新增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评3个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7个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基本覆盖了经济管理类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数排名全国财经类院校第4位。获批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电子商务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

  (二)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校本科生人数增加到2.6万人,研究生人数增加到5300人。获批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法学实践教育基地,新增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8项。教师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国家级文史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5 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出版了信毅教材21部。学生获得国际商学院联盟(NIBS)商业案例大赛、德国“红点”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网球联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1000余项。顺利完成了研究生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立项省研究生优质课程7门、省教改项目26项、省创新专项资金项目67项。获评首届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

  (三)科研成果更加丰硕。学校共承担各类课题1053项,累计科研经费1.12亿元。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立项数连续3年列全国财经高校前3位、全省高校首位,2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项,立项数列全国财经类高校前列。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和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5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2项,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重点招标课题4项。获评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项、省第15次社科优秀成果奖52项。教师在权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65篇。获批教育厅第一批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举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82场。《当代财经》入选2013年国家“百强社科期刊”,获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理论经济”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四)师资力量更加充实。学校引进博士81人,其中海归博士31人(含柔性引进海归博士11人)。新增博士生导师39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人、“江西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专家”3人、 “江西省十大教书育人楷模”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9人。

  (五)服务社会成效更加突出。学校积极承担财政部省部共建课题及信息平台开发等项目;与省发改委等30余家省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承担了《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江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研究》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多次获得省领导批示;学校获评“江西省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进单位”。

  (六)国际化办学步伐更加坚实。学校加入国际商学院联盟,新增国际合作院校24所,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格, 招收来华留学学历生取得突破,共招收来华留学生160人。553名学生保留学籍赴国(境)外留学,886名本科毕业生赴国(境)外攻读硕士学位,其中240余人被世界排名百强大学录取。获批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近百名教师出国研修。外教中2人获评江西省“庐山友谊奖”、1人获评南昌市“滕王阁友谊奖”。

  (七)思政教育、招生就业形势更加喜人。学校各级党团学组织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探索,打造了一批品牌项目。共立项全省高校党建课题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获评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挑战杯”竞赛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共青团工作经验在团中央简报中予以刊登;学生组织获评团中央社会实践“百强重点团队”1个、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3个、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1项,立项团中央等组织资助的活动项目3项;在2013年教育部学信网公布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学校被评为“全国本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学校开办了创业精英班和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创业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业推介项目30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现有53家实体公司入驻,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利税300余万元,已有12家企业走向社会;校友创业声誉日隆,学校名列2014年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42名、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第43名。学校在27个省份一本招生,在江西省招生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连年保持全省高校第一。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八)办学条件更加优化。学校年总收入增至7.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增至14.58亿元;通过政府财政化债资金支持,学校银行贷款成功“清零”。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增至462间,馆藏文献增至260万册,电子文献增至6.6万千兆;校园网络带宽增至5.4千兆,实现了无线校园网系统的基本覆盖,启动了档案中心、图书馆数字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了后勤社会化改革。

  (九)民生工程惠及面更加宽广。建立了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提高了绩效工资分值、公积金缴存额度、“三节”福利标准、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和“双节”补贴标准,实施了职业年金制度,进一步改善了教职工待遇;建设公租房,改造教工宿舍、教学楼、食堂以及体育场馆,改善了教职工生活条件;建立了教职工重大疾病互助会,提高了困难职工补助额度,加大了扶困力度;增设停车位,加强校园车辆停放管理,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加大了学生宿舍维修改造力度,发放贫困生就业专项补助,切实解决学生诉求;持续增加附中、附小、幼儿园的办学投入,附中已经成为南昌市品牌初中,附小已经成为南昌市亮点小学,幼儿园已经成为周边地区模范幼儿园,为教职工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十)发展力量更加凝聚。学校深入开展“以德为先”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集思广议,大力整改,凝聚事业发展共识。修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章程》,完善了大学治理结构。开展了第五轮干部人事改革,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举行了“热烈、俭朴、欢乐、祥和”的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1400万元,建设了校史馆、校友馆、中国税票博物馆,启动了江财VI(形象设计)推广工程,展现了江财办学90年的文化积淀,进一步激发了校友情、师生情和教职工校兴我荣的强烈感情,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

  学校统战、监察、审计、综治、继续教育、高职教育、资产管理、离退休人员工作、医疗保障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法制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第二次全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已连续九年获评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三年来,社会媒体对我校进行了1200余次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和国家级媒体报道126次,《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江西网、今视网等省级重要媒体报道300余次,大大地提高了我校的办学声誉。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领导部门、社会各界、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得益于海内外校友的心心相依与全力支持,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的敬业精业与开拓创新!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发展目标,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三个课堂联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力度;二是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优势还不够突出,要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品牌塑造力度,加大高层次拔尖人才、学术大师、教学名师的引进与培育力度;三是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成果还不够显著,要进一步加大培育拔尖人才成长环境、孵化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力度。

  二、2014-2016年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同志们,2014-2016年是学校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开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三年,也是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见改革成效的三年。展望2014-2016年,学校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法德治校”办学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术科研和服务社会为抓手,以国际化办学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为动力,巩固学校在财经类高校第一方阵地位,力争实现学校综合实力和主要学科排名前移;扩大在江西高校的优势地位,全力打造高品质区域人文社会科学中心;进一步凝炼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声誉,努力建设成基础厚实、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为实现 “百年名校”江财梦奠定基础。

  (一)进一步凝炼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根本标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完善双专业培养机制,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本科至博士阶段课程衔接,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改革,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加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力度,探索与MOOC(慕课)、跨校选课对接的“学分银行”制度。探索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新模式。深化以“3+7+X”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综合改革。
  2、加大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工作力度,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支持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研发明、勤工助学和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完善“以赛促学”资助及奖励办法;构建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探索联合育人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巩固和完善现有战略联盟。
  3、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师考评机制。遵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完善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主动迎接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健全责权机制,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4、逐步调整招生模式,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紧跟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趋势,进一步拓宽招生口径,探索按学科大类招生,适时推进高考自主招生试点,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招生录取方式。本科招生要继续保持省内优势。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探索建立博士生“申请―审核”制及中期分流补充制;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拓并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二)推进协同创新,实现科研工作新突破

  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研质量,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重点推进科研为育人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施“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计划”“科研品牌支持计划”“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学术特区支持计划”;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咨询、研究机构,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和合理的学科梯队。认真落实已签订的各类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型智库。

  (三)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师资队伍管理

  充分用好全省人才管理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权,采取超常规举措汇聚高端人才,设立“流动编制”,规范兼职管理。制定教师分类管理及分类考评办法,完善退出机制。实施大师名师培育计划、优势学科人才提升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青年学术人才支持计划、国内外学术研修计划,加速培育一批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骨干人才。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完善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实施人才成长环境保障计划,搭建个性化科(教)研基地和平台。

  (四)全面推进国际化办学,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阶段任务和时间表。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层次,积极申办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力争办成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构建与国际化战略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明确各学院各部门在国际化办学中的职责与分工。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加大力度鼓励师生出国研修和参加高水平学术活动,争取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和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人数上实现突破。建立新的国际化办学特区,加快全英文专业建设。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师生参与高水平的国际性赛事。充分利用国家奖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设立“留学江财”奖学金、学生出国留学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生,资助优秀学生出国学习。

  (五)创新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科学化水平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教学实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工作制度建设、学生活动品牌建设;把握青年思想脉搏和基本需求,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利用新媒体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循“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组织职能与作用。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探索推进教研单位去行政化,探索实行职员制。完善独立学院办学和运行机制。加强校院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化学校行政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决策机制与办事流程,营造好、维护好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提高领导力和执行力。培养广大干部敢于担当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干部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项目工程负责人责任制。加大校务公开及校属各单位政务公开力度,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管理与监督。

  (七)改革管理服务体制,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拓宽三校区物业、园林服务外包范围,重点抓好学生食堂和公寓的监管。推进劳动关系代理制和劳务派遣制,规范资产管理决策审批职责与流程,制定行政办公设备配备标准与指导使用年限,试点建立资产管理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关爱特殊群体师生,健全帮扶困难师生的长效机制,让师生公平分享学校发展成果。切实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完善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立项民生工程投入增长10%以上。提高附中办学质量,力争办成省内示范性中小学。完善医院、幼儿园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三、2014年学校的主要工作

  同志们, 2014年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年”,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全面启动教育改革,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抓住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基本点,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科研能力与国际化办学水平,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坚守育人本位,提升育人质量

  1、改革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降总量、调结构,强基础、重实践”的原则,修订学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与优化二阶段教学方案。推行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访谈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范式。推进大学体育课程俱乐部制试点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
  2、建设优质本科教学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加强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库,选拔学生学习MOOC(慕课)等在线课程,确认相应学分。继续抓好“3+7+X”主干课程建设。构建经管类课程建设协调机制。升级部分双语课程为全英文课程,提高英文版教材的使用比例。
  3、优化本科教学管理。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推动昌北地区乃至全省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育人工作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新模式,出台学分互认办法,研发新版学分制系统。完善教学工作突出业绩奖励办法和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积极准备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组织教学沙龙、培训与进修。
  4、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试行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制。实施硕士生导师考核和动态遴选制。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开展案例教学研讨。依托行业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探索企业定向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探索长中期交流、博士生互访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力争新增1-2个联合培养项目。抓好学术社团建设,搞好学术诚信教育,办好研究生论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加强省级研究生创新课题申报工作。
  5、加强招生就业工作。探索本科按学院招生或按学科大类招生,拓宽招生渠道,力争在广东省实现全部或部分专业一本招生,加强非经济管理类特色专业的招生宣传。建设APP多人语音对话平台、“云梯生涯教育自助软件”课程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工作,加强就业市场开拓和毕业生就业区域的科学布局,保持毕业生常规就业率60%以上、初次就业率88%以上,年终就业率90%以上。

  (二)加强科研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服务功能

  1、改革科研考评办法。落实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切合实际的要求,改革科研管理特别是考核和奖励办法,分类落实科研成果评价、推广应用和奖励计划,为高质量成果提供机制上的保障。
  2、培养科研团队。优化科研结构和方向,开拓社会急需和学科发展需要的研究领域,抓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鼓励高水平成果出版;鼓励协同创新、国际科研合作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3、推进科研育人。推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因素。
  4、落实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与省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落实若干重大合作项目。完善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改革试点;以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为试点,打造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型智库。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

  1、抓好品牌专业建设。优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顶层设计,努力打造专业硕士学位特色专业,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2、抓好科研院所与基地建设。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加大力度建设科技金融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使之成为服务江西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
  3、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传统专业,加强朝阳专业(方向)和区域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选择5-7个本科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1、加强人员编制管理。梳理学校岗位、编制、人员的基本情况,探索不同岗位分类分级管理办法,逐步搭建不同管理体制间教师转换的平台。试行职员制,完善人事代理人员管理制度。
  2、完善高端人才支持体系。完善对首席教授、拔尖人才、青年学科带头人、海归博士四个层次的支持计划。进一步推进国内外学术研修计划。
  3、启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在体制建设、机制运行、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模式等方面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引进与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
  4、加强教师考核管理。调整教师职称评聘办法,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与人才的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教育终身成就奖”,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五)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1、提高国际化办学层次。与2-3所北美、欧洲等地区高水平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拓1个硕士、博士层次联合培养项目,建设1-2个全英文授课专业。积极申办孔子学院。继续建设好学校英文网站,开通各教学单位和部分科研机构英文网站。
  2、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完善教职工出国境管理规定,做好国家留基委项目和学校公派项目,使教师出国(境)人次有较大增长,层次继续提升。提高语言外教教学质量,加强与加拿大英语教育中心(EIE)等机构的合作。
  3、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组织2014年出国留学咨询展,力争在校生出国人数达到240人、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10人,探索招收博士留学生及留学生分班管理。选择2-3个学院,通过项目引荐、专项经费支持等方式,推进学院国际化办学取得明显成效。

  (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1、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完善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方面工作的具体举措和规章制度。加强对科研课题、重大工程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基建后勤、采购招标、招生考试、财务开支、培训办班、奖学金核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治理,加强教学督导组、管理服务督查组工作,开展好校风教风学风督察工作。
  2、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与学校校园文化有机统一,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统一。做好青年学生日常教育与服务工作,打造学生工作“一院一品牌”体系,继续维护好“移动办公桌”品牌。启动学生管理服务体制综合改革,筹建窗口式、一站式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中心。

  (七)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精细化管理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加强“百年名校”顶层设计,明确百年名校的目标体系和阶段任务。开展财经类高校排行研究,跟踪标杆大学。健全校院两级治理结构,理清事权,适度下放管理权限,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完善两级预算分配体制。
  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后勤教辅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年度基建计划和新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麦庐园实验实训楼、蛟桥园图文信息大楼工程的建设,抓好麦庐园北区1栋教学楼、新增两栋学生宿舍的建设。建设校园无线网络二期工程,实现学校公共场所wifi(无线网络)全覆盖。规划数据容灾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升级OA(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进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外包物业、餐饮单位的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后勤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为打造“数字后勤”奠定基础。
  3、加强校友会、基金会和共建工作。健全管理制度,构建网站、短信平台、微信群等信息化平台,完善校友信息数据库。筹备校友会换届、校友论坛和校友联谊活动。建立共建工作联席会制度,建立共建高校信息共享平台和具有我校特色的共建资料库。建立毕业生校友库,加强研究生校友联络工作。
  4、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推进毕业生双困帮扶、学生宿舍安装空调、蛟桥园两湖清理、教工宿舍天然气改造、教工文体协会建设、重大疾病医疗互助会、麦庐园校区主干道亮化、幼儿园户外活动设施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项目,优先保证600余万元民生工程经费的投入。
  5、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启动综治维稳材料信息报送平台,加强校内外环境整治和交通安全管理,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加强与属地政府、公安、消防等单位的联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6、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继续做好统战工作,创新附中办学理念,拓展继续教育发展的路径,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抓好校企合作项目。加强老教授协会等组织建设,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幸福指数;完善医院、幼儿园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运行机制和体系。大力推进馆藏综合档案数字化建设,发挥“三馆”爱校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作用。继续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与维护,支持并倡导全民健身活动。以创建特色园林、主题景观、名花名树小道为抓手,努力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色彩丰富的一流节能生态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三年是学校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三年,是江财人凝心聚力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4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要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深化教育事业改革,为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的坚实基础而努力奋斗!